有時候逛一逛馬來西亞不同的華文獨立中學1(以下簡稱「獨中」)的網站或(之前還有 Facebook 帳號時偶然遇到,後來把 Facebook 帳號刪除掉後則變成特地去搜尋的)Facebook 貼文會看到一些獨中在近幾年開始爲高中學生舉辦叫作「成年禮」或「成人禮」的活動(一些例子:霹靂安順三民獨中、柔佛寬柔中學古來分校、森美蘭芙蓉中華中學)。雖然我不太清楚這類活動最早是由哪一個獨中於哪一個年份舉辦的,但我目前能找到最早的相關記錄之一是 2019 年時由沙巴崇正中學舉辦的高三成年禮。
我本身也是位前獨中生,不過我當時就讀的學校倒是沒有舉辦過類似的活動(至少在我畢業之前)。對此,我想說的是:真是好彩2。
根據舉辦這些成年禮的獨中的說法,舉辦這類活動的目的主要圍繞在讓學生體認到成年作爲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所伴隨而來的責任感,無論是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社會。我同意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不過這些獨中舉辦成年禮的實際執行方式卻讓我產生排斥感,而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整個活動的形式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
這些成年禮裡頭出現過的儀式有向父母奉茶、過成年門、飲成年杯等等,更有學校直接複製中國古代的成年禮儀式,進行「加冠受笄(jī)禮」。
應該不只我一個人覺得這些活動徒具形式,沒什麼真正對學生未來受用的教育意義吧?這些活動有教學生成年後要如何安排生涯規劃3嗎?這些活動有教導學生如何面對現代社會的險惡嗎?這些活動有讓學生體會到批判思考和獨立思考的可貴之處嗎?這些活動真的有讓學生對未來感到期待、有所準備嗎?
在我看來,這些活動並沒有做到以上幾點,而只教會學生如何無條件地服從(但諷刺的是也只是形式上的服從而已)。
尤其是那個「加冠受笄禮」。關於針對男性的「冠禮」,請見此網站(來源: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關於針對女性的「笄禮」,請見此網站(來源:維基百科)。簡而言之,「冠禮」和「笄禮」都是儒家思想下的產物,其中「冠禮」是當時男性身份地位與權勢的展現,而「笄禮」是當時女性的出嫁儀式。不管是「冠禮」還是「笄禮」,想必大家可以看出它們背後的含義都已然與現代社會對成年人的期待脫節,可說是不符合當今的時空背景。
即使要說是爲了「維持傳統文化」也是說不太通,因爲像這樣的「成年禮文化」並沒有真正在多數馬來西亞華裔之間通行,也沒有在該社群間經歷足夠長時間的培養與傳播,純粹就是一些獨中校方上對下決策下的產物。雖然形式上是「中華文化」,但這是個對多數馬來西亞華裔4都感到陌生的文化。至少我無法從中找到任何歸屬感。
而最令我反感的,就是一些獨中會以「孝道」的名義,安排學生集體向各自父母下跪的環節(一些例子:檳城鍾靈獨中、檳城韓江中學、彭亨關丹中華中學)。這一點真的是碰到我的底線了,我想我父母知道了也不會讓我對他們做這種事情。
爲什麼啊?我真的不明白,都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了,我們都已經脫離封建社會這麼久了,爲什麼還要讓學生做這種東西?
我覺得這種成年禮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於它加強了家庭之間上對下(父母對孩子)的階級之分,強調「孝道」的形式同時卻淡化了培養孩子學會爲自己爭取權益的重要性。一個家庭要培養出真正和睦的感情以及懂得獨立思考並且自發地表達關心的孩子,靠的不是形式上的服從儀式,而應是開明平等、曉之以理的溝通與討論。其中,「平等」是最重要的元素。
要注意的是,「平等」並不代表任意的不尊重,而是要體認到「責任是雙向的」這一點。孩子固然有責任關愛父母,但父母養育、教導孩子不是父母的特別施捨,那也是父母的責任。一個身爲成年人的責任。
不僅如此,一個人踏入成年所伴隨的責任,並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責任而已。將整個成年禮只圍繞在學生對父母的表敬上,似乎搞錯了舉辦成年禮的重點。
總而言之,一些獨中忽然在近幾年決定舉辦像這樣的「成年禮」,雖然背後動機爲何我是不清楚,但這些儀式不僅不合時宜,不像日本的「成人之日」那樣有順應時代的變遷,而且這個活動也不像日本的情況那樣成爲一個官方支持且大家都有機會共同慶祝的公共假期。對,重點劃在「慶祝」;日本成年禮的儀式是以共同歡慶爲主的,而不是將活動變成單向的表忠儀式。說難聽點,這就像是想要仿傚「月亮比較圓」的外國,最後卻變得虛有其表。
在這個現代的社會裡,我們需要培養出的未來年輕一代應該是怎樣的?是懂得主動爲小至個人、家庭、朋友,而大至社會的權益發聲、出一份力,並且擁有理性、獨立的批判思考能力的一代,還是只懂得流於形式地表示服從、無條件遵守一切規則與限制的一代?我想,答案應該十分明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