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路上的「第一次」

個人在聽或做音樂的歷程中的「第一次」記錄。

第一次聽的 Vocaloid(V 家)歌曲

DECO*27 的《弱虫モンブラン》(Yowamushi Mont Blanc、膽小鬼蒙布朗)。

雖然這首歌的初次發佈時間爲 2010 年,但我是在 2015 年、還是個青澀的中學生的時候,才從當時剛認識的中學朋友電腦上的節奏遊戲「Project DIVA 電腦版」1知道這首歌的存在的。從此之後我便迷上了這首歌,並成爲了 V 家曲粉絲直到今天。

我還記得自己那時候不僅會在手機或電腦多次播放這首歌來聽,有一次還特地上網找了一份鋼琴編曲樂譜以讓自己有機會在鋼琴上演奏這首歌。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還真有趣。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原曲發佈十五年後(或是在我認識這首歌十年後)的 2025 年,DECO*27 本人竟然重製了這首歌並發佈 Reloaded 版,不僅改寫了部份歌詞,鼓節奏也變得更複雜、更有張力,而旋律也是作了一些巧妙的小修改。雖然 Reloaded 版改用初音未來作爲人聲是滿好聽的,但我個人還是覺得原版 GUMI 的聲音有種更溫柔並帶一點惆悵的美感。可能是我的懷舊情緒作祟吧。

第一次愛上的管樂樂曲

日本作曲家酒井格(Itaru Sakai)的作品《たなばた》(The Seventh Night of July、七夕節)。

第一次知道這首樂曲的存在是在 2016 年時,某次中學管樂團的排練結束後,負責指揮樂團的教練拿出一大疊樂譜介紹給當時留下來聽他講話的團員的時候。「這首曲子啊,難度是 Grade 52 哦!你看它的 Flute(長笛)譜,很多 triplet(三連音)和 semiquaver(十六分音符)快速音群哦!希望我們的樂團能吹這首歌啦,如果可以的話。」我還依稀記得教練拿出這首樂曲的分譜時向我們這麼說。

出於好奇,我回家後便上網搜尋現場演奏錄音來聽聽看。當時候聽的是日本樂譜出版社 WindsScore 在其 YouTube 頻道發佈的版本(可惜現在該錄音已被下架了)。

結果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我當時立刻被該演奏的高水準以及樂曲本身那充滿故事性的結構吸引住了。不開玩笑,至少對我而言,這首樂曲真的做到了讓像我這樣的聽衆在腦海裡重現整個牛郎織女從相識、相伴、被強迫分離到在鵲橋上重聚的愛情故事的效果。這也是讓我開始產生「原來管樂樂曲可以這麼好聽!」的想法、改變之前對管樂無感的態度,並從此愛上管樂的契機。

後來又得知原來這首樂曲竟然是作曲家 18 歲、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寫成的?!真是個厲害的音樂人才啊……不知當時的他是否能預見他寫的這首曲子現在儼然成爲了管樂樂曲界的不朽經典?

第一次聽的爵士樂曲

雖然我對此的印象沒有很深刻,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也就是我還是有可能記錯,但不管),我第一次接觸到的爵士樂風格曲子是由美國爵士樂手 Louis Prima 原作曲並由日本作曲家岩井直溥(Naohiro Iwai)編曲的爵士大樂隊(big band)經典 Sing, Sing, Sing 的管樂改編版。開頭那招牌的動感爵士鼓獨奏,便已讓我愛上爵士這個音樂風格。

如果是臺灣人的話,也許會對這首曲子感到特別有印象,因爲它是在臺灣被稱爲「橘色惡魔」的日本京都橘高校吹奏樂部的知名表演選曲。

這首曲子,以及橘高校吹奏樂部這個樂團,對我個人有特別的意義。不懂臺灣人是否記得 2023 年 12 月的時候,該樂團曾受邀特地來到臺灣巡迴演出,並在全臺灣造成一時轟動?那時候我剛好在臺灣(確切來說是臺北)交換留學,因此我得以趁這個機會親眼觀賞他們的現場演出!

那時候我看的是他們在臺北西門町的遊行表演。我還記得自己還是特意去搭捷運、提早約半小時抵達現場觀賞他們的表演的。他們在西門町遊行演奏,以及最後在西門紅樓廣場前邊跳舞邊演奏 Sing, Sing, Sing 的畫面,可說是我畢生難忘的體驗之一。

「橘色惡魔」在臺北西門町遊行表演,攝於 2023 年 12 月 12 日。

「橘色惡魔」在臺北西門町遊行表演,攝於 2023 年 12 月 12 日。

「橘色惡魔」在西門紅樓廣場前表演,攝於 2023 年 12 月 12 日。

「橘色惡魔」在西門紅樓廣場前表演,攝於 2023 年 12 月 12 日。

第一次寫給樂團現場演奏的樂曲

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歌曲串燒編曲(樂譜 MuseScore.com 連結)。

咳咳……恕我在這裡自肥一下。雖然我是在大約 2016 年、免費開源打譜軟體 MuseScore 還在陽春的 2.x 版時就開始接觸 MuseScore 並自學電腦打譜,真正第一次爲一個真人樂團從零開始寫出一首曲子的機會,要等到五年後的 2021 年、我剛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才出現。

當時我加入了大學裡的一個學生器樂演奏團體才幾個月。某天排練結束後,該團團長找上我,並問我要不要爲該團體來臨的演奏會編一首串燒曲來表演。雖然其實當時的我有點猶豫不決(畢竟那時候的我寫歌經驗還不是很多),但心想就那樣拒絕他有點不妥,所以就答應了。不過後來在討論要編什麼曲子的時候,我倒是那個自告奮勇說要編《你的名字》電影歌曲的人 😂。

那時的經驗給了我滿多的「第一次」的。那不僅是我第一次編曲給真人樂團在演奏會現場演奏,也是我第一次寫特殊的「中西合併」樂器編制(確切來說是華樂、管弦樂器以及打擊樂器,再加上電子鍵盤和電貝斯的組合),更是我第一次自己演奏自己的編曲。而「自己演奏自己寫的東西」這一點,也是該編曲的鼓與打擊樂分部寫得如此陽春的原因,因爲我在中學幾乎沒有好好接觸爵士鼓並練習打鼓(都窩在「鐘琴組」裡不走!),後來在大學才迫於其他團員太厲害的壓力逼自己學會打鼓的!

無論如何,雖然大家也許可以看出,那一次的編曲成品有很多不臻完善的部份與可以進步的空間,不過它無可否認地仍是在我寫曲方面頗有價值的學習機會。它也促使我精進我編寫曲子和打擊樂演奏的能力,而我之後的樂曲編寫作品也少了許多「業餘」的味道,至少我個人這麼認爲啦。


  1. 如果看到這裡的你有類似這樣的疑問:「出品初音未來 Project DIVA 系列的日本遊戲公司 SEGA 可是拖到 2022 年才推出電腦版的 Project DIVA Mega Mix+ 欸,這時間點是怎麼回事?」,你的直覺是對的。其實上面提到的所謂「Project DIVA 電腦版」是可以遊玩自創譜面的中國盜版 Project DIVA PC 😅。 ↩︎

  2. 如果你是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ABRSM)或倫敦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London)的邏輯看待這個分級的話,那你就會嚴重低估其難度了。其實管樂樂曲的難度等級通常都以美國管樂學院(American Band College)發佈的分級標準爲依據,而 Grade 5 其實是「專業樂團等級」的難度。 ↩︎

使用 Hugo 建立
主題 StackJimmy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