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到寫 blog,我同意的確就是放手寫就對了,不過有時候就是找不到寫 blog 的動力和靈感。不過,既然要「放手寫」,那不如從比較直接的來源尋找產出一篇新 blog 文章的動力?那就是……回覆別人的 blog 文章 🤣。與其讓我對某個網路內容的想法或回應被埋沒在某個社群媒體的留言區裡頭,倒不如讓它成爲自己平台的新内容。既能發洩,又能增加自身作品(?)量,這麼一箭雙鵰的事情,何樂而不爲?
總之,此文緣自近日讀到 Wiwi.Blog 上的一篇文章,講述他讀到一篇由黃碩人寫的文章之後的感受1,話題主要圍繞在:「李老闆有兩把小雨傘」在華語(普通話)的正確讀音應爲何?
這個短句有趣的地方在於它裡頭的每一個字如果獨立、分開來看的話,都是唸第三聲(上聲)的。而這些字一旦被組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它們會形成幾個不同的二字或三字詞語。想當然爾,一直讀連續的第三聲會很累人,所以我們需要使用「三聲變調規則」,並根據詞語的組合方式來將一些字的讀音變爲第二聲,以方便閱讀。
至於正確的變調是什麼呢?這就是有趣的地方了:黃碩人認爲的「正確唸法」,以及 Wiwi 在他文章提到的「習慣唸法」,是不一樣的。但真的有「不一樣」嗎?
根據由香港中文大學開發的「普樂網」網站,三字詞語在華語的三聲變調規則如下:
- 當詞語的結構是雙音節 + 單音節時,像「演講稿」前兩個上聲音節變讀 35(註:「35」指第二聲在五度標記法下的音高值),跟第二聲的調值一樣,後一個字讀全上聲。
- 例子:手寫本、展覽館……
- 當詞語的結構是單音節 + 雙音節時,像「買雨傘」,第一個上聲字讀半上聲,第二個字讀第二聲,第三個字讀全上聲。
- 例子:買保險、也可以……
什麼是「半上聲」?根據同一個網站:
其實全三聲在普通話口語裡較少使用,常常只唸前半段,這樣的讀法稱為「半三聲(註:即半上聲)」。
所以 Wiwi 認爲自己唸錯的「習慣讀音」,其實嚴格來說可能並沒有錯。也許是因爲太習慣了,所以沒有特別認知到其實自己讀的「第三聲」,幾乎都是以「半上聲」的形式出現的。
至於我認爲比較有爭議的地方則是「李老闆有兩把小雨傘」中「闆有」的部份。這兩個字剛好分屬兩個不同的詞組,但也同爲第三聲,所以如果嚴格按照三聲變調規則的話,就應該像黃碩人提及的那樣,唸成 ban2 - you3。不過,這樣似乎就無法強調「李老闆」和「有」是兩個不同的詞了,所以爲了讓這個區別更明顯,如 Wiwi 那樣唸成 ban3 - you3(或嚴格來說其實是 banL - youL;L2 爲半上聲)聽起來可能比較適合。
至於我呢?我是習慣讀成 3 - 3(其實是 L - L,同上),(應該)剛好和 Wiwi 一樣 😂。
另一個(我認爲的)爭議點是「把小」這部份。雖然嚴格來說因爲「小」在該短句中是「半上聲」,所以理應不會觸發三聲變調規則,但因爲三聲在「實務上」幾乎都讀作半上聲,所以會有人直接把半上聲當作全三聲看待,因而觸發三聲變調規則,使那兩個字在該短句中的讀音變成 ba2 - xiaoL(我的話會讀作 baL - xiaoL)。
嗯……光是這些好像就能引發一場華語的宗教戰爭了?
說到華語變調,由於受到不同籍貫語言(如粵語、福建話等)影響,馬來西亞華裔習慣的「大馬華語」腔調有一個自成一格的變調規則,我覺得可以用一個字「懶」來形容 🤣。
其中兩個比較特殊的規則如下:
- 讀第三聲時,沒有什麼全上聲或半上聲之分,全部一律讀半上聲,包括句頭和句尾。三聲變調?有時會跟,有時不會跟。
- 不會特別區分第一聲和第四聲,反而全部會以一個音高在兩者之間、聽起來有點「死氣沉沉」的聲調代替,類似粵語九聲六調中的第三聲或臺語(臺灣福建話)的第七聲。
以「我想要去吃飯」作爲例句好了。如果是一般的普通話唸法會這麼唸:wo2 - xiangL - yao4 - qu4 - chi1 - fan4。
但如果是大馬華語的話,則會變成:woL - xiangL - yao7 - qu7 - ci73 - fan7(7 代表那個「死氣沉沉」、近似臺語第七聲的音調)。
這也是爲什麼馬來西亞華裔通常都分不太清楚華語的第一聲和第四聲 🤣。
我個人是覺得啦,沒有必要過於要求華語讀音一定要「絕對正確」啦(當然在不造成誤會的前提下啦),畢竟太過「字正腔圓」的話不免會帶出一種做作感。光是小小的英國就已經有(至少)幾十種的英語口音了,華語的口音多元一點又何妨?